1950日本金属旁轴
2023-04-12 来源:胶卷迷俱乐部 作者:ging
1950
1950年代,是日本照相机崛起的时代,同时也是旁轴相机从皮腔机发展到全金属机身的时代。在二战前,旁轴相机主要以皮腔折叠相机为主,当时相机世界的主宰是德国相机,日本相机还默默无闻。
然而,德国相机工业在德国分裂的历史事件中遭到重创,给予日本照相机产业发展带来机遇。而日本照相机迎来的第一个发展期就是50年代-60年代中期的金属旁轴时期。这段时间里不仅出现了我们之前提到的尼康,佳能等等高级旁轴,也出现了许多不可更换镜头的镜间快门相机。
总之,在1950年代,日本的相机工业在单反逐渐发展的同时,主要以旁轴为主。
今天头图这台很徕卡的相机是柯尼卡公司在1958年退出的一款镜间快门相机,镜头分为48/2和50/1.8两种,不可更换。它还搭载了当时先进的亮线框技术,能够做到视差修正。
这台相机用料十足,竟然达到800克之重,而且其过片方式也很特别,设置了左手按压的方式。柯尼卡过去叫小西六,在战后的1948年开始制造金属135旁轴相机。不到10年时间就开发了3代金属旁轴。
柯尼卡50年代的金属旁轴基本延续战前皮腔机的设计思路,但消除了皮腔设计,改为一体化的金属机身,并且配备测距系统。相机造型不仅参考了德国相机,而且开有一些自己的特色。
在KONICA III系列之后,柯尼卡依然在开发镜间快门旁轴,比如著名的AUTO S2。
美能达在这段时间同样生产了金属旁轴,上面这台是美能达这个时代的巅峰之作35IIB,一台L39可更换镜头相机。
1948年美能达开发了MINOLTA 35相机,这其实是一款仿徕卡相机,一开始美能达还计划设计10种规格不一的镜头。在1950年代,仿徕卡一度流行。日本仿徕卡最突出的是佳能,像NICCA也仿得不错。美能达在1950年代已经开始全力开发单反,他们的旁轴相机产品线并不丰富。
1958年美能达推出35IIB,增加了流行的过片扳手,使得照相机操作感进一步提升。但是这个系列相机快门是2个盘,还没有统一起来。
美能达倒是一直有徕卡的情怀,到了70年代还曾经和徕卡联合开发了CL相机。
YASHICA原本叫八洲光学工业,也是战后开始生产相机,从旁轴起家。后来YASHICA有个相当有名的电子35系列,而这个系列的源头来自50年代。
上图是1958年YASHICA推出的YASHICA 35相机,和当时很多金属相机一样,有45/2.8和45/1.9两种镜头版本,2.8算是普及版,1.9是高配,相机不可更换镜头,镜间快门操作。这种配置在德国相机里,比如福伦达,蔡司伊康是很常见的。
比起美能达IIIA,它还是使用传统取景器,取经倍率挺大的达到0.5。
这个品牌叫AIRES,过去也介绍过,它存在的时间很短1949年成立,1960年倒闭,是朝鲜人在日本创立的。
1954年开始生产仿徕卡外观的镜间快门相机,而且在当时就研究出了亮线框技术。其中AIRES III相机外观简洁,功能完整,是一台功能相对完备的相机,而且要比柯尼卡更早推出同类型产品。
到了后期,他们甚至推出了35V这样看起来都很徕卡的相机。
其实AIRES也算是技术流公司,推出的相机追求时髦的性能。然而,这家公司规模实在太小,加之当时相机品牌百家齐放,他们最终还是没有坚持下去。
后来以单反著称的TOPCON公司在当时也是制造金属旁轴的,他们的35S,35L都是有名的产品。
和其他厂家一样,TOPCON的这类相机也很大程度参考了德国相机外观设计的元素,而操作依然是镜间快门。
在生产旁轴的过程中,TOPCON也开始了单反的研究。
在这个时期里,理光也推出过这类相机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个理光35deluxe,它在镜头下方设置了过片机制,是一种快速过片的尝试。
此外,那个时代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日本金属旁轴相机。
而在同时代的德国,各个厂家都由于德国的分裂遭到打击,徕卡不得不继续生产战前的III型,II型相机,西德蔡司失去了原本寄予厚望的135单反系统,只能转而造contax II和contax III。在德国品牌里,福伦达在这个阶段特别活跃,推出过很多经典相机。徕卡则是在M系统推出后,迎来大约10年左右的爆发和辉煌,直到60年代中叶单反的崛起……
那个年代,这种金属镜间快门相机,或者是仿德国可更换镜头旁轴是当时日本厂家的主流相机。虽然1950年代已经有不少单反了,但单反的真正普及还要到60年代后。
这类相机结构简单,操作也都大同小异,同质化非常严重。因此,这个时代里,一批相机厂家兴起,又迅速灭亡。
这类相机机身较大,所以体积都很重,用料是实打实的。另一个特点则是他们往往使用光圈比较大的镜头。
金属旁轴并没有因为单反时代的到来而消亡,而是进化了。这类相机的进化基本都是小型化,电子化的路线,有一些比较激进的路线甚至直接取消了手动曝光功能。